是什麼讓你停滯不前?是自己還是他人?我們有沒有選擇的餘地?能不能,一起成長而不要讓彼此沈淪?或者劃地自限。
在「同理心的力量」一書,第四章:表達同理心 步驟三:別太快下判斷 第六段文章裡談到「…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(Heraclitus)說:『你永遠不會踏進同樣的河流兩次。」他所說的正是同理心的真正函義,也就是承認『昨日的你並非今日的你』這項事實。我們對其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,就是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很僵硬、很死板,永遠難以改變。我們想像生命之河只是個淺池子,沒有其他水源注入,因此逐漸混濁、發臭。當我們告訴其他人:『你的反應老是這樣』、『這是我的方法,我永遠不會改變』或『我太瞭解你了』這等於是在生命之河丟下障礙物,阻礙同理心的自由流動。以這種方式思考,我們不止否定改變的可能性,也阻礙一個人產生轉變。
當我聽到有人對其他人說:『我知道你會如何反應,我已經看過幾百遍了。』或『實際上我根本不用問你在想什麼,我比你還瞭解你自己。』我打從心裡顫抖。在這些話語中,我幾乎可以看見樹木掉落到同理心之河,阻礙河的流動。雖然我們藉由過去預測未來,但是同理心提醒我們,真實的生命並非是固定的,人們永遠可以改變,能夠隨著環境的改變讓步或彎腰。
如果我們認為,我們會永厭固守著自己的存在方式,我們的個性像石頭一樣頑固,那麼,我們與其他人的互動就變得可以預測,舊的行為模式與機械式的反應會不斷出現,我們的視野與觀點幾乎不可能擴展。這樣一個狹隘的世界--被理論規範,被標籤歸類,被偏見支配--像是乾硬的河床,與其他河川或支流隔絕,再也不是那個最初的、充滿力量的自我。」註1
每個人都是會改變的,除非刻意不去改變或者選擇讓環境改造自己的樣子。
所以,我很不喜歡太早下定論的人!的確,我們都用過去的經驗來預測、判斷一個人,但人都是會變的!不能單單只用過去的經驗就判一個人死刑。
就像是大家對中輟生的印象、對於罪犯的印象,甚至是中輟生的朋友、罪犯的家人…都先給了一個標籤,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事!都只是『罪犯』、『中輟生』除非,他們有很大的改變,不然,我們都還只是拿罪犯、中輟生來看他們!
同樣的!我們也因為某些原因造成別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、標籤,把我們定型!無辜地,我們成了受害者,無奈地等著上死刑台。
是什麼造成我們固著在這樣的個性?
是什麼讓你停滯不前?
我們的確可以擇善固執。
但好像並非全部都是對我們有益的。
為什麼我們不向前行?
別人憑什麼用他短短的見識,就來衡量評斷我們的生活!?
同樣的,我們憑什麼用我們的『智慧』來判斷一個人是好或壞?
我們被別人用幾句話鎖在一個僵硬的殼子裡,同樣地,我們也用幾句話,就把別人鎖在一條叫做「個性」的繩子上!
這樣對我們、對別人公平嗎?
是什麼讓你停滯不前?
是別人還是你自已?
註1:同理心的力量 作者/亞瑟.甘拉米卡利&凱薩琳.柯茜
譯者/陳豊偉&張家銘
出版社/麥田出版:城邦文化發行
出版日期/2005年03月
定價/360
ISBN 986-7413-90-3